网站首页 > 分类信息> 文章内容

山西大同千人聚集广场 调回原市长耿彦波_承德商铺出租

※发布时间:2015-5-20 20:18:3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丰立祥困局:当古城大同落马与明星市长

  古城墙的灯光正在亮起,一位掌灯者的人生已经黯淡。

  10月15日,据中央纪委网站消息,山西省大同市委丰立祥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两天后,其山西省代表职务被罢免。

  消息很快传遍大同每一个角落,放炮成为一些大同人表达喜悦的最直接方式。与此同时,另一位官员的名字再次被频繁提起。

  他是耿彦波,曾和丰立祥搭班,担任大同市长,2013年2月赴太原担任市委副、市长。

  澎湃新闻(在大同采访时了解到,迥异于丰立祥,耿彦波在大同享受了截然不同的待遇。一些大同人极尽溢美之词,表达对“耿市长”重返大同的渴望。

  一位是落马、一位是明星市长,很少有一个城市像大同这样爱憎分明。近乎整齐划一的声音背后,是民望与官声的,亦是城市命运的选择。

  盼与怨:与市长的“两重天”

  10月18日,大同东城墙脚下,近千名群众聚集在和阳门广场。广场四周是严阵以待的,中间是“大同市机关维稳处突拉动演练”的。10月18日上午,千余大同市民聚集在大同和阳门广场,希望原市长耿彦波重返大同。

  走进人群当中,很快就会明白这些人的来意。

  “他在大同这几年,啥也没干,还是把耿市长调回来当吧。”聚集的人群地数落丰立祥的不是,同时表达对耿彦波的赞许。

  这是丰立祥“落马”后的第一个周六,整座城市仍处于一种“亢奋”的情绪之中。

  “你没见15号,跟过年一样,PM2.5估计都激动地爆表了。”古城墙附近的烟花爆竹销售点前,一个小伙子喜滋滋地晒出业绩—当天下午,他的收入比以往多了三成。

  根据多位受访者事后的描述,丰立祥被调查当天下午,大同市区的街头、小区、市委大院门口乃至市家属院里都响起了连串炮声。

  一天后,一则主要内容为10月18日上午9点在和阳门广场为“耿市长”的消息通过网络、微信以及口口相传被广泛。

  当天上午,近千人陆陆续续赶来,到中午时分才陆续散去。

  这便是被誉为“三代京华、两朝重镇”的大同,曾经是北方各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的中心。

  自己落马引发欢庆,这是丰立祥一定不会想到的结局。这位出生于1957年的山西朔州籍官员,2006年4月调任大同,8年期间先后担任市委副、代市长、市长以及市委。

  这也是大同改头换面的8年。2008年,大同全面启动古城,陆续修复古城墙、四合院等历史文物。2009年,以魏都大道为首的全市21条道开始修建或新建。2013年,代表大同新貌的御东新区五大场馆主体工程全面完工,曾经的“大县城”终于露出都市面貌。

  大同人更多地将这些成绩归功于丰立祥的前任搭档、大同原市长耿彦波。

  这位曾在山西灵石、晋中、太原等地任职的山西晋中籍官员,2008年调任大同。

  在担任大同市委副、代市长、市长期间,他推动了城市拆迁、道新建、古城修复等多方面的工作,也曾因为超乎常规的“大同速度”在全国引发争议。

  和耿彦波面临的争议相比,丰立祥得到的评价近乎“一边倒”。

  不少大同人他当市长时庸庸碌碌,没做成什么事儿。

  一个例子是,2006年,丰牵头修过一条连接市区和同煤集团的。作为当时的“样板工程”,这条修了两年,通车没多久又变得坑坑洼洼,工程质量颇让人失望。

  山西大同,旧城被大规模拆迁,城外的新城拔地而起,一位市民在一栋搬迁一空的旧楼前驻足观看。 澎湃新闻记者 李坤 图

  明与暗:当温和遇上强势搭档

  澎湃新闻检索新闻报道发现,丰立祥主政大同期间也曾做过不少和努力。

  比如,他提出过“转型发展、绿色崛起”的,力图改变当地“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他热衷于深入周边区县调研,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丰立祥对大同古城的修复建设也给予支持,多次强调古城墙合拢要加快进度。即将在今年11月开工建设的大(大同)张()高铁,也得益于丰立祥的推动。

  不少大同人对他还是不买账。多位接近过他的知情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丰立祥做事中规中矩、能力一般,是位缺乏个性的官员。

  “他最大的特色就是没有特色。”一位知情人士对澎湃新闻表示,丰立祥表面和和气气,只求安稳做官,很少得罪人。平时别说开会,就是和工作人员一起吃个饭,他也只会讲一些浮于表面的客套话,十足的官员做派。

  另一位知情人士则透露,丰立祥家住太原,每周五下午都会赶回200多公里外的省城,通常周一下午才会出现在市委大院。这个习惯除非有上级领导来,一般不会打破。

  因此,虽然在大同主政多年,他在当地仍显得面目模糊,似有似无。很多人对他的落马都感到诧异,理由是印象当中,他做过的事情太有限。

  特别是在大同任职两年后,丰立祥迎来了新的工作搭档耿彦波。

  耿彦波是山西晋中和顺人,比丰立祥小1岁,以个性鲜明、性格火爆著称。调任大同后,他以强势作风掀起了“造城运动”。

  “不比不知道,一比就觉得好多官员都不行。”多位与大同市接近的人士坦言,耿彦波是个“工作狂”, 每天从早到晚什么都抓,而且事无巨细、身体力行,这也使他的风头很快全面盖过丰立祥。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耿彦波在2009年写过一篇《大同赋》。这篇作品初次亮相就在大同城乡规划展览馆,之后成为当地文化标志之一。2012年,大同大学书法专业师生曾用各种书体书写《大同赋》并举办主题展览,作为大同市长的耿彦波出席了开展仪式。

  多位大同官员对澎湃新闻表示,表面看来,两人相处还可以,不像传的那么糟。特别是大同这几年在城建方面取得的成绩,没有丰立祥的配合和,耿彦波也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平时遇到关键性问题,他们也会互相商量,比如2009年云冈石窟景区因违法建设被国家文物局紧急叫停,这个困难也是两人共同面对并解决的。”多位大同官员回忆。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他们的关系似乎又有些微妙。

  一位接近大同市委的知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耿彦波事情多,总在现场办公,经常不参加市委常委会议。这一行为也被旁人解读为不把放在眼里。

  丰立祥也在试图“捍卫”自己的“一把手”地位。一位知情人士透露,丰立祥十分注重自己的率。有关他的报道如果出现错别字,丰立祥本人马上就会发现。

  他还曾因为耿彦波经常上“头条”而自己的新闻比较少感到恼火。为此,当地特别做了调整—尽可能增加的内容。如果和市长同一天各自有活动,必须确保的版面。

  “后来只要有丰立祥的新闻,耿彦波就基本上不了头条。”这位知情人士告诉澎湃新闻。

  走与留:一纸调令激发的民望与官声

  “条”的尴尬在2013年2月结束。

  2013年2月7日,山西省委任命耿彦波为太原市委副。紧跟着第二天,太原市常委会任命耿彦波为太原市副市长,代理太原市长。

  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让不少大同人感到意外。大同市规划部门一位工作人员对澎湃新闻回忆,2013年2月3日,他们还在向耿彦波汇报新一年的工作计划,没有发现任何市长要调走的征兆。

  也是在2月3日这一天,《大同日报》头版刊登了耿彦波被山西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市委”考察对象的公示。

  这是继2011年12月后,耿彦波第二次被列为“市委”考察对象,这个信号也被普遍认为,他将接替丰立祥出任大同市委。

  因此,当耿彦波调任太原的消息传出,一场声势浩大的挽留活动在大同爆发。

  从2013年2月12日开始,持续近一周,其中不乏市民、打、喊口号等举动。

  “刚开始市委、市也不知道怎么办,只能先给省里汇报。”一位知情人士对澎湃新闻回忆,活动进行到第五天左右时,时任山西省委副深夜赶到大同传达省委,将这一活动定性为“非法”。

  时隔一年半多,当、丰立祥先后落马,山西省委原调离后,另一位接近当地的人士仍表达了谨慎的看法。

  他告诉澎湃新闻,当时参加的多数都是出于自愿。只不过,开始的时间是大年初三,在大同这样的三、四线城市,其时照片冲洗店、打印店基本都关门了。一夜之间能出现大量、和照片,让人觉得有些匪夷所思。

  这个疑惑“丝毫”不会撼动耿彦波在一些大同中的地位。

  在他离开大同1年零8个月后,10月22日下午,数十位老者聚在大同古城四牌楼附近,热议对象依然是“身边的”。

  “老耿来的5年,大同变化比过去30年都多。”年过50的老刘至今还住在古城内的棚户区。他说,如果不是耿彦波去年调走,拆迁慢下来,今年冬天也能住进有暖气的楼房了。

  73岁的老段对耿彦波“白加黑、5+2”的工作方式充满钦佩。大同有句话叫“见市长比见局长容易”,包括他在内,很多人都见过在工地忙碌上的耿彦波。

  在数十位老者的记忆中,耿彦波面容清瘦、皱着眉头,穿一双落满灰尘的旧皮鞋,老百姓当面找他反映问题总能当场解决—这与传统语境下的“”形象几近吻合。

  耿彦波留给不少大同市民的好感,也让丰立祥处境颇为被动。

  在大同的8年时间里,丰长年在市委的办公室,老百姓很难见到本人。新闻报道中的他基本都是在开会发言,对普通市民来说基本上没有吸引力。

  这也是中国地方执政者一个很常见的景象。和市长,本是市委和市的“一把手”。前者是职务,定基调、统揽大局、掌管人事;后者是行政长官,负责具体行政事务。

  他们分工不同,赢得的关注度也有所不同。这也是为官之道的一门“学问”,有人重视上级评价,懂得经营“官声”,有人热衷深入基层,善于积累“民望”。

  当耿彦波被调离的消息传出,“民望”再一次集中爆发—不少参与2013年初活动的大同人认为,是丰立祥占着的,耿彦波才不得不离开。当时亦有人编出“空谈误国丰立祥、实干兴邦耿彦波”的段子,揶揄这位当时的市委。

  “人事任命最终还是省里决定的,老百姓的心情能理解,不过看法还是太偏颇了。”当地一位官员颇有些无奈。

  碍于身份,他不愿对丰、耿二人做更多评价,但也承认,耿彦波在他心目中堪称“完美”。

  挺与倒:为城市发展的大同人

  在“挺耿派”众多的大同,王建是个异类。

  他原本住在古城内北城墙脚下,2011年9月强拆,期间还因为言论不当、行为过激被机关多次。

  王建反对拆迁的理由很简单,补偿不合理。给的补偿标准时拆一平米补一平米,安置房的面积如果超出标准,要按相应的阶梯价格购买。

  “大红本的房子,2002年左右买的,要拆,装修没有补偿,搬到城外也不算地段差价。”因为不接受安置条件,王建带领他所在小区的近百拆迁户硬扛了大半年。他也曾拦住耿彦波当面表达,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到最后的王建在拆迁前一天分到了相对理想的安置房,之后还以困难补助的形式拿出11万元作为补偿。

  可王建并不打算。他觉得如果不是自己态度强硬,就会和大多拆迁户一样,租房、排号、等待新房分配、贴钱买房,住到距离老城七八公里的地方。

  “到现在为止,还有不少2012年、2013年拆迁的人没住进安置房。”王建决定用镜头记录古城拆迁。一年多期间,他至少了50起强拆,其中包括、跳楼等抗拆事件。

  这些亲眼目睹也让王建越来越失望。在他看来,古城虽然气派了,但是缺少了原始的人烟味儿,城市虽然靓丽了,但建起来的多是高楼大厦,和真正的老百姓生活离得太远。

  像王建这样坚定的“倒耿派”,在大同略显孤单。过去几年,相当数量大同市民拆迁,但大家的态度多为无奈,或抱着顾全大局的想法。

  “毕竟好了,城市有变化了。”一位曾住在古城华严寺旁边的“拆迁户”坦言,十多年前,大同人街上走一圈,鼻孔都是黑的,如今马宽敞、干净了,空气质量也排到了全省第一。就冲这个,个人吃点亏不算什么。

  “大同人深爱大同的历史文化,怀有浓烈的古都情节。”大同市古城和修复研究会会长安大钧告诉澎湃新闻,1972年,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的总理曾表扬大同的文物古迹没有在“”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同人很早就认识到古城的历史文化价值。

  大同市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滃也直言,为了古城,大同人确实做了不少。

  据他介绍,大同曾是北魏首都,辽、金陪都。1982年,大同与、承德、南京等另外23座城市共同入选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84年,国务院批准大同市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一同入围的,还有大连、重庆、青岛、无锡等。

  这是大同的辉煌,也是大同的。最近30余年,由于国家战略布局、煤炭产业的局限、主要领导更换频繁等原因,这座城市的地位已经被边缘化。

  以最近两年为例,大同P总量仅高于阳泉、忻州,位列山西省第九。今年7月开通的大(大同)西(西安)高铁,实际只有太原至西安段通车。地处山西北部的大同,至今连动车都没有通。

  “看着资源枯竭、城市落后,大家也希望找一条新的出。”张滃认为,不少大同人表现出对耿彦波的支持,说到底还是对家乡发展的渴望。

  快与慢:后“丰耿”时代的

  这种借古城改变现状的想法至今未看到明显成效。

  根据大同市旅游局统计,今年“十一”黄金周,大同接待游客294.7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约13亿元,旅游接待量排在晋中、太原和运城之后,位居山西省第四。

  “现在主要受制于交通,等高铁通车,游客量肯定会增加。”在张滃看来,大同古城古朴、新城充满张力,星级酒店等配套设施已经完善,旅游经济将是大同资源匮乏一个重要补充。

  这些美好愿景仍需要时间检验。在大同古城关帝庙附近,一位开饭店的女士正打算转租商铺。“平时没什么人,就算来了,也就简单转转,留不住。”据她介绍,这家店100多平米,年租金6万,总体还是赚不到钱。

  这座面积3.28公里的古城,曾是大同最繁华的地方,随着拆迁和重建,商业全面萎缩,贴有“转租”或“招商”的商铺比比皆是。

  因为生意冷清,大同古城内很多商铺尚待出租。 澎湃新闻记者 李闻莺 图一位老人站在贯穿古城东西的大西街头感慨,“以前这儿是商业街,可热闹呢,现在野草都1米多高了。”

  穿插在仿古建筑之间的,是破落的小巷和简陋的平房。它们在“焕然一新”的古城景区显得格格不入。

  “水都停了,用水还要走十来分钟去别人家挑。”王女士的家就在南城墙下的邮电巷。如果说当初让搬走还有点犹豫不舍,留下来的住户前所未有地盼着拆迁。

  从她的口环顾四周,南面是恢弘的城楼,北面是新铺的青石板,面前两米不到却是一片废墟。那本是去年8月拆掉的民居,拆完之后不了了之。

  住在古城的居民也越来越感觉到生活不便。特别是为了环保,从去年起在古城内燃烧原煤,要求使用型煤。住户们普遍认为,型煤没有原煤好用,做饭、取暖热量上不来,到冬天就特别难熬。

  同样在等待的,还有部分和做生意的建筑施工方。一位参与古城灯光照明工程的人士透露,市迄今还欠着他们七八百万的款项,类似情况在其他工程队也普遍存在。

  就在不少大同人都希望这股转型发展的“阵痛”尽快过去时,闻名全国的“大同速度”却随着耿彦波离慢脚步。

  西城墙修复两年有余,至今仍未合拢。北城墙外的护城河,挖了填,填了又开挖。棚户区的居民很久没有听到要拆迁的消息。修复完成的四合院大门紧锁,巨大的广告牌试图将废墟现场围挡。

  “他走了,很多事情都慢下来,甚至进行不下去了。”一位关注城市建设的大同市民表示,耿彦波通过个人能力给大同带来了巨大改变,唯独遗憾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机制。

  大同人的担心,早有察觉。早在去年2月,耿彦波的继任者、大同市长李俊明上任之初就表达了“五个凡是”,承诺工作的连续性。

  大同市规划局一位现任领导也明确表示,两任领导工作方式、风格不同,但思是一致的,所有工作都在按部就班进行。目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正在编制古城规划,预计明年出炉。

  这座还在拼命追赶时代的古老城市,仍有许多“未完成”需要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