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复兴大同:从耿彦波到张吉福,古城修复计划几经坎坷坚持推进仿佛画了一个圆,却用了整整8年。11月18日,山西大同,全长7.24公里的明代古城墙修复完成。据《大同日报》报道,当天上午11时许,随着
2016年11月,大同古城西城墙修复进入最后扫尾阶段。
据《大同日报》报道,当天上午11时许,随着3块铜质纪念砖在西城墙砌筑到位,最后一罐混凝土浇筑完成,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响亮宣布:大同古城墙全面合龙,护城河全线贯通!
瞬时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喜悦的笑容与泪水挂在不少人的脸上,城墙上下一片欢腾。
这份欢欣鼓舞,只有大同人最能体会。
2008年,这座中国北方的著名煤炭城市决心“改头换面”。时任大同市长耿彦波提出“一轴双城”思路以御河为轴,对河西古城进行整体恢复性保护,对河东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
此后的大同,进入一个备受瞩目又充满争议的时代。拆迁、造城、欠债百亿特别是2013年耿彦波调任太原,他身后的大同,一度显得低调且沉寂。
“大同这个城市的未来如同其原掌门人耿彦波一样不可琢磨,充满不确定性。”2016年10月,财经作家叶檀列出她眼中最无前途的十个中国城市,大同与哈尔滨、兰州、南昌等地一同入选。
这一说法遭到诸多大同人反对。在他们看来,随着市委书记张吉福到来,古城修复提速,大同正走出困境,前景趋于明朗。
合龙
青灰色的城墙包砖层层砌高,试图勾勒出一个古代都城应有的气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整座城市像是提前过了大年。
这是11月18日的大同。
这一天,总投资约50亿元的古城墙全面合龙,护城河全线贯通,一场盛大的庆祝仪式正在西城墙上举行。
早上9点不到,赵云孝出了家门。这个普通的大同市民,多年来密切关注家乡的变化发展。他带着相机,顺道买了张相机存储卡,直奔古城西侧的清远门。
清远门一侧的西城墙一带,已聚集上千人。赵云孝准备了一肚子感谢的话,想对出席仪式的市委书记和市长讲,但人太多,只能站在后面远远地看。
“今天,注定是一个载入大同发展史册、彰显大同人民荣光的大日子、好日子、喜日子”上午11时,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马彦平发表讲话。
来自工人、农民、学生、劳模、被征收户等相关领域的9位群众代表将3块铜质纪念砖交到施工人员手上。随着最后3块砖砌筑完毕,历时8年的古城墙修复完成阶段性工作。
20世纪30年代的大同古城旧貌。图片来自方志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大同老照片》
仪式现场,一位老人的出现令许多人动容。
他叫安大钧,曾任大同市委宣传部长、市委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一直在积极推动古城保护与修复。
“感谢,感谢,我微不足道。”看到城墙合龙,74岁的安大钧掉了眼泪。他感慨道,城墙的修复、护城河的贯通,没有大同老百姓的搬迁、没有老百姓的利益牺牲、没有老百姓的文化觉醒,都是绝对不可能的
公开资料显示,大同古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域,轮廓呈正方形。
它是明代大将军徐达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增筑起来的。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全长7.24公里。
600多年来,大同古城墙历经沧桑、几近废毁。直到2008年,在时任大同市长耿彦波的推动下,城墙修复拉开序幕。
《大同城区古城保护与修复纪实》记载,2008年4月开始,城区政府组织大量人力、物力,对东城墙内外众多房屋进行征收,短短一年,征收房屋超过2900户。
此后数年,城墙修复持续进行。其中,东城墙修复2009年5月正式动工,2009年10月基本完工;南城墙修复2010年5月开工,2011年9月完工;北城墙修复2011年5月开工,2012年9月竣工。
20世纪30年代的大同古城西门城楼。图片来自方志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大同老照片》
西城墙修复成为最大难点。该城墙段集中了联通大楼、移动大楼、大同展览馆等大型建筑,搬迁、拆除进度缓慢,截至2016年8月,还有85米的缺口未完成。
这小小的缺口,也像伤口一样长在许多大同人心上。在他们看来,城墙合龙,不仅意味着完整,也意味着大同复兴“历史文化名城”的决心。
思路
如果时光倒退回8年前,不少大同人可能不会对家乡有如此密切的关注。
比如之前的赵云孝,农民出身,住在东城墙脚下,从没在意过市长是谁、打算做什么。
直到有一天,他家门口开始修路,房子也面临拆迁。“御河西路、迎宾路、西环路挖得乱七八糟,哪儿都走不了。”赵云孝坦言,当时十分反感,也得知这些工程和新来的市长有关。
新市长叫耿彦波。
这位从山西和顺走出来的官员,曾担任灵石县长,晋中市委常委、榆次区委书记,太原市副市长等职。那时的他,已经因为开发王家大院、榆次老城、常家庄园等旅游景点获得关注,但名气远没有现在这般响亮。
2008年,50岁的耿彦波从省城太原调任大同,开启其仕途生涯“最具话题性”的5年。
据《大同日报》报道,当年2月4日,该市召开干部大会。丰立祥任大同市委书记,耿彦波任大同市委委员、常委、副书记,提名为市长候选人。
表态发言时,耿彦波就提出对大同发展的设想,“一以贯之地坚持名城保护、新区开发、老城改造,紧紧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御东新区建设两篇大文章”
不久后,该设想有了更明确的思路即“一轴双城、分开发展”。以御河为轴,对河西的古城进行整体恢复性保护,对河东的新区进行现代化建设,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
2016年11月,大同古城。
对于耿彦波的思路,安大钧认为,它不是凭空得出,而是在大同发展道路上探索多年的集成。
据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大同本地的一些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就对保护古城有了明确意识。正是在这些人的强烈要求和努力下,1998年8月,大同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保护大同古城的决议,并于2000年3月制定《大同古城保护条例》。
大同也曾早早把目光放到御河以东。
2001年2月,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市新一年的计划报告时,给市政府提出审议意见:“河东区(即御东新区)建设尽快列入议事日程,搞好规划,尽快实施,这既是城市发展的需要,又是缓解目前市区压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需要。”
此外,2006年版《大同市城市总体规划》也提出“一主两副”的城市空间构想,即以大同古城为主体,御东新区和口泉为侧翼。
遗憾的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这些早期的决议、条例大多时候停留在务虚层面,直到2008年以后才有了改观。
需要指出的是,耿彦波的“一轴双城”思路,也是“梁陈方案”的一次实践。
1950年2月,建筑师梁思成和陈占祥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方案提出,在完整保护北京旧城的基础上,于城外西郊建设新的行政中心。
这一建议并未在当时被采纳。半个多世纪后,它为300多公里外的大同提供了灵感。担任大同市长期间,耿彦波多次表示对“梁陈方案”的高度认同,称它是中国城市规划史上最具历史远见、独一无二的杰作。
巨变
明确思路的大同,进入城市建设的“快车道”。
《大同城区古城保护与修复纪实》记载,2008年3月,该市启动古城内的违章建筑综合整治、棚户区拆迁安置以及旧城区道路拓宽改造。
同年6月,大同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报告》,表决通过保护与修复古城的决定。
此后的5年,大同完成东城墙、南城墙、北城墙、华严寺、善化寺、关帝庙等重要文保单位修复,古城旧貌初具轮廓。
御河东部的新区,太阳宫、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大剧院等城市新地标密集开工,它们均由国内外顶级建筑师设计,总投资数十亿元。
“老耿在的那5年,大同变化比过去50年都多。”大同市民赵云孝对耿彦波的印象,随着城市面貌变化有了改观。
他告诉澎湃新闻(),过去条件有限,人们保护意识也跟不上,许多人家或单位盖房子,都是从城墙上把砖扒下来。到2008年修复前,古城墙只剩下裸露在外的夯土,城门、城楼早已不存在。城墙内外,密密麻麻挤满房子,其中不少是完全贴着墙根建起来的。
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耿彦波到来之后。
2016年11月,大同古城东城墙处的和阳门。
天蓝了,路宽了,高楼拔地而起,绿地、公园越来越多。此期间,冯骥才、单霁翔、余秋雨、于丹、纪连海等文化名人先后到来,这让大同人感到新鲜又自豪。
“要不是耿市长,怎么能知道大同这么好。”时隔多年,不少大同人提起耿彦波,仍然认为这位前市长为他们找回了失落多年的荣耀感。
事实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大同一直有它的存在感。这座城市拥有2300年以上的建城史,做过北魏都城、辽金陪都和明代王城。
1982年,大同与北京、承德、南京等另外23座城市共同入选首批历史文化名城。1984年,国务院批准大同市为全国13个较大的市之一,一同入围的,还有大连、重庆、青岛、无锡等。
但另一方面,随着国家战略布局和煤炭产业的局限性,最近20余年,大同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来自《大同年鉴》的数据显示,1993年,该市GDP总量和人均GDP仅次于省会太原,是当之无愧的山西第二大城市,但到2013年,两组数字在山西11个地市的排名分别是第9和第8。
大同如何走出困境?安大钧曾对耿彦波非常看好。
据他回忆,两人上世纪90年代就认识。当时,中组部安排山西一部分干部去德国学习,他们同在一个考察团。
那一次,安大钧发现,还是灵石县长的耿彦波拿个相机到处拍照,“不是到此一游那种风景照,专拍人家的路灯、下水道,还有好的建筑。”
十多年后,耿彦波成为大同市长。好几次开会,安大钧都见他抱着厚厚一摞照片,仔细一瞧,正是当年在德国拍的东西。
“可见是个处处留心的人。”在安大钧看来,耿彦波对城市建设就是喜好,尽管不是专业出身,但绝对是内行。
人气
在大同的5年,耿彦波的人气也在和城市建设一同“飙升”。
大同人发现,这个市长工作很拼。早上五六点出门,晚上10点才回去,周六日还经常不休息,“5+2”“白加黑”的说法也因此传出。
这个市长也不喜欢坐办公室。他是出现在大大小小的工地,高高瘦瘦的、穿着白衬衫,站在一堆人中间很扎眼。
“见市长比见局长容易。”赵云孝说,他不止一次碰到过在施工现场的耿彦波。他讲话声音不大,很有气势,如果发现工程哪里有问题,指着旁边的人当场就骂。
对于这种工作方式,耿彦波曾给出自己的理由。据《山西晚报》报道,2014年3月,太原市“两会”召开期间,耿彦波在参加团组审议时表示,现场办公可以加快工程进度,能起到自找问题的作用,在路上可以一路巡查纠错。
至于高密度的行程安排,更早的2009年,他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直言“在与时间赛跑。”
当年51岁的他,认为自己未来有限的工作时间就是八九年,来到大同既是大同的机会,也是个人的机会,“只要我身体行,只要身体的底线允许,我就向极限冲刺,挑战极限。”
市长的这些举动,对老百姓而言很受用。
2016年11月,大同古城中心区域的四牌楼。
如《瞭望东方周刊》曾描述,2009年10月的一天,耿彦波率城建、国土、规划、拆迁办等各部门几十位干部,在大同火车站附近检查道路,市民纷纷围拢追随,整个队伍达百人之众。
一位市民挤进人群,拉住市长的手,带他去看某两栋楼之间的一个卫生死角。耿彦波当场拍板:“这地方改做绿化。”另一位市民向他反映某工地施工太靠近居民楼,耿彦波同样当场拍板:“工地后退两米。”
队伍所到之处,市民纷纷变为“街头拍客”,拿出相机或手机来拍摄市长,然后拿给旁边的人看,“看我拍的耿市长。”还有的年轻人向市长索要签名,说“您是我的偶像”
大同市民卢廷高也是在一次次围观中熟悉耿彦波的。
这位大同机车厂的工人,年轻时学过播音,善于模仿别人说话。他告诉澎湃新闻,耿彦波说话是和顺口音,听起来有“味道”,讲东西也有想法,一看就是“带着伟大理想和抱负来的”。
“把3.28平方公里的古城完全保护下来,到新区里面进行现代化建设,我们是立足古城搞保护、跳出古城求发展”时至今日,卢廷高仍能模仿耿彦波的语气完整背诵一段话。
这段话来自耿彦波2011年12月获得“中华文化人物”称号时录制的一段视频。
颁奖典礼现场,耿彦波从文化学者余秋雨手中接过奖杯,同时分享了对城市发展的看法。
他表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纵观世界的名城名市,都是以文化来扬名的。今天人们处在全球化时代,千城一面、极其无个性,是这个时代城市化的最大危机。为了让大同避免平庸化、同质化,也在试图找到一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大同模式”。
争议
就像硬币有正反面,当选“中华文化人物”的耿彦波曾说过,对一个从政官员来讲,这条古城保护的道路,充满艰辛、风险和争议。
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拆迁。
据《时代周报》2013年报道,完全重建大同古城,涉及到近10万户居民的拆迁。另据《大同日报》2016年的数据,历时8年的古城墙修复,涉及搬迁居民2.3万户。
2016年11月,大同古城内的太平街,部分房屋已被征收。
大同市民王建是其中一位。2014年,他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透露,自己曾住在古城内北城墙脚下,2011年9月遭遇强拆,期间还因为言论不当、行为过激被公安机关拘留多次。
王建说,反对拆迁的理由很简单,补偿不合理。“装修没有补偿,搬到城外也不算地段差价。”据他透露,房子是2002年左右买的,五证齐全,政府给的补偿标准是拆1平方米补1平方米,安置房面积如果超出标准,要按相应的阶梯价格购买。
2013年9月,坚持到最后的王建在拆迁前一天分到了相对理想的安置房,此后,政府又以困难补助的形式拿出11万元作为补偿。
但王建并不认为是胜利2012-2013年,他称至少见证过50起强拆。
他还说,如果不是自己态度强硬,很可能会和大多拆迁户一样,租房、排号、等待新房分配,住到距离老城七八公里外的地方。
澎湃新闻了解到,因为拆迁进度超过安置房建设进度,此前很长一段时间,古城内的拆迁户只能一边租房,一边排号等房。有的人家,一等就是一两年。
大拆之后是大建。
2016年11月,大同古城内的太平街,仍有居民住在此处的棚户区。
享有“古城卫士”之称的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指出,耿彦波在大同时把当地一些成片的历史街区,包括明清民居全部拆光,打算全部重建,以重现辽代城市风光,这是“拆了真古董,却做假古董”。
中国新闻网也曾援引考古学家杭侃的观点,“不赞成大同这种复建,复建只是造了许多假古董,而且会对地下文物古迹造成破坏。”
对于质疑,很多大同人并不完全认同。
当地政坛相关人士坦言,安置补偿确实不高,强拆也存在,但放在当时,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大量工作要推进,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完成拆迁,一部分人的利益只能被牺牲掉。
上述人士同时指出,不同居民,对拆迁的态度也不相同。住在棚户区的居民大多盼着拆,原有住房条件太差,稍微有点办法还是愿意住楼房;而新买楼房的人家,当然不愿再折腾。
至于造“假古董”的说法,安大钧更不同意。
他向澎湃新闻介绍,古城修复前,还保留有城墙夯土6000多米、古街古巷180多条、传统四合院1500多座、全国和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9处这些尚存的传统风貌,为古城修复打下基础。
对于如何保护和修复,专家层面也有过激烈讨论。比如城墙,有人提出在原有的夯土外部罩上玻璃。
“包上罩子,那还是城墙吗?”安大钧认为,今天文物修复领域多提倡“最小干预原则”,这一理念来自1964年《威尼斯宪章》。
但是,和西方古建筑多为石头建造不用,东方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这一特性决定了历朝历代的修缮是必要的。“我们提倡修旧如旧,也就是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在安大钧看来,如果不修缮,古建筑很可能不存在,以它为载体的文化也将消失。
调任
当大同还在争议中坚持自己的方向时,耿彦波却在2013年2月7日突然调任省会太原的市长。
此前4天,也就是2013年2月3日,《大同日报》头版还刊登了耿彦波被山西省委组织部确定为“市委书记”考察对象的公示。这是继2011年12月后,耿彦波第二次被列为“市委书记”考察对象。
“没有过渡、没有原因,突然就调走了。”说起那次人事变动,一位大同官员坦言“太戏剧”。而随后一场声势浩大的挽留请愿活动,又把耿彦波推向舆论浪尖。
耿彦波调走后,李俊明成为新一任大同市长。这位曾经担任山西省住建厅厅长的“接棒者”,上任之初就通过“五个凡是”承诺政府工作的连续性。
但不少人还是发现,古城里有些拆到一半的老房子搁置了,御东新区的工地“不像过去那么热火朝天”。
赵云孝有些迷茫,他开着一辆面包车,决定去省外散散心。出发前,他把耿彦波的照片贴到车身上,打算在路上做点宣传。
车子每到一处,总能吸引不少目光。当人们得知照片上的人是一位官员,显得不以为然,认为赵云孝“拿了好处”或者“被骗了”。
“人家都觉得耿市长是作秀。”对方的反应,让赵云孝更加认定,要好好宣传耿彦波。
2016年11月,大同古城,人们从西城墙下经过。
对比
2013年以后的大同,很长一段时间都没走出耿彦波的时代。
半新半旧的古城,人们每天聚在一起,津津乐道的话题是耿彦波。网络上,与耿彦波有关的文章、段子传得火热。还有不少网友,把耿彦波的照片设成自己的ID头像。
因为会模仿耿彦波说话,卢廷高成了“名人”。天气好的时候,他带着音响和麦克风,在古城找块空地,一说就是一个小时。
“主要是背耿市长说过的东西。”卢廷高说,每到那时,会有很多人围观,精彩之处,掌声连连。
赵云孝打定主意要宣传耿彦波。他把自己写的一份介绍耿彦波事迹的文字材料制作成印刷品,拿到古城内的九龙壁景点附近,发给前来参观的游客。
尽管也做了很多工作,时任大同市委书记丰立祥、时任大同市长李俊明还是难以摆脱与耿彦波做比较的命运。
在许多大同人看来,耿市长就是标杆、是好干部的参照,论能力和亲民,丰和李无法与之企及。
这种对比,在2014年10月达到顶峰。
这年10月15日,时任大同市委书记丰立祥落马。当天下午,大同市区的街头、小区、市委大院门口乃至市政府家属院里都响起了连串鞭炮声,以示庆祝。
赵云孝也去了市委附近,之后被带到公安机关。同时被带走的还有卢廷高,原因是他带着自备音响,带领众人在市委附近唱歌。
此后,赵云孝和卢廷高均被公安机关以煽动群众、严重影响社会秩序为由,处以15天的行政拘留。
另据澎湃新闻了解,丰立祥落马后,当地公安机关至少带走过10位市民。他们因拉条幅、唱歌等行为,分别被处以5-15天的行政拘留。
“我市处在上访高发、上街多发、网上负面舆情频发的社会矛盾凸显期。”2015年7月,时任大同市长李俊明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了大同当时的情况。
赵云孝对此表示认同。他告诉澎湃新闻,丰立祥被查后的一段时间,一些官员听到老百姓说“和阳门”三个字都会紧张。
这里的“和阳门”,是指大同古城的东城墙城门。2013年2月,耿彦波调任时,人们就是在东城墙脚下的和阳门广场举行了集会。
一年零八个月后,丰立祥落马,近千名群众再次聚集到和阳门广场,这次的主题是“为耿市长请愿”。
“他在大同这几年,啥也没干,还是把耿市长调回来当书记吧。”人群中,有市民肆无忌惮地数落丰立祥的不是,表达对耿彦波的赞许。
不过,在一些熟悉大同官场的人士看来,丰立祥主政大同期间,并非一无是处。特别是和耿彦波“搭班”那几年,他对古城保护和修复是支持的,如果没有丰的忍让、配合,耿也无法顺利开展工作。
但对普通民众而言,耿彦波是天天在工地奔波忙碌的市长,是当场给老百姓解决问题的“青天”。丰立祥则不然,即使在新闻报道中露面,他大多时也是中规中矩开会发言。
减速
相比个体的情绪起伏,大同这座城市的命运更令人关注。
耿彦波走后,许多大同市民发现,工程进度慢下来了,古城里残垣断壁到处都是,商业日渐萧条。
一位大同人感慨,耿彦波通过个人能力给大同带来巨大改变,唯独遗憾的是没有建立起一个健康有序的古城修复机制。
古城修复会不会半途而废?这份担心,随着北护城河被填埋而升级。
赵云孝回忆,北护城河是在耿彦波任期建好的。2013年11月,有市民发现,还没来得及蓄水的河道堆积了近百米长的建筑垃圾。
尽管有关部门给出“消除隐患”的解释,人们并不接受。几天后,包括赵云孝在内,近百位大同市民赶到北城墙外,通过拉横幅签名的方式,要求政府恢复北护城河建设。
此后,政府承诺将继续建设北护城河,但就整体而言,后续建设依然乏力。
《瞭望东方周刊》《新京报》先后披露:耿彦波离任后,大同有125项在建工程被叫停。2013年11月8日,大同市政府下发文件,认为“工程手续不全,未经复工批复,仍然违法违规施工,严重影响全市建筑工程领域的安全生产”,要求相关部门停止对大同美术馆、大同大剧院、大同博物馆、大同图书馆等71个在建工程的水、电、建筑材料供应。
上述两家媒体还引用相关人士的说法,指出当时的大同财政吃紧,政府背负了百亿元债务。
另据《财经》杂志2013年报道,综合银行贷款和工程欠款等,一位当地政府官员估算,大同政府债务在200亿元左右。
大同到底面临多少债务?官方并未给出正面回应。
2016年11月,接近当地政府的相关人士告诉澎湃新闻,虽然不掌握具体数字,但欠债是事实,直到现在,政府手头也不宽裕。
也有大同官员认为,百亿债务的严重程度被媒体夸大了。“搞建设,哪个城市不欠债?这就像买车、买房先贷款。”大同市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主任张滃对澎湃新闻表示,耿彦波对“经营城市”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比如先对御东新区进行基础性建设,让土地升值再招牌挂出售,从而增加政府收入。
对于城市建设放缓,人们也给出不同看法。
有人认为,不能单纯对比建设进度快慢。就像长跑,耿彦波在大同时,城市建设处于起步加速阶段。到了李俊明任上,工作需要持续稳定,速度自然要降下来。
有人对比了两人的性格:耿彦波是个急性子,为了催进度,会采取“非常规”手段,比如先建后批,强拆等。李俊明相对稳重,特别是2014年山西面临高压反腐的情况下,做事更要按部就班。
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问题关键还是出在主政领导理念不同。
据相关人士透露,以西城墙修复为例,耿彦波走之前,东、南、北城墙都已修复完工,影响西城墙合龙的移动大楼也已搬空。按照进度,这幢大楼2013年就应拆除。但实际是,移动大楼不但没拆,之后的市领导还请了住建部专家论证,一度想重新装修、继续使用。
新官
2015年的大同,在山西低迷的经济形势下缓慢前进。
这一年,纪录片导演周浩拍摄的《中国市长》在网上广泛流传。当片中人物耿彦波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官员”,他曾经力推的大同古城墙修复还仍未完成。
“要是耿市长还在,早就完工了。”两年来,人们习惯了把所有问题归咎于耿彦波被调走。
一位大同官员打趣,西城墙修复,越到后面,越成了“政治问题”城墙都合龙不了,还当什么领导?
也是这年夏天,空缺近10个月的大同市委书记有了人选。
据《大同日报》报道,2015年8月5日下午,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盛茂林宣布省委决定:张吉福同志任中共大同市委委员、常委、书记。
公开资料显示,出生于1964年的张吉福是天津人,在贸易投资领域工作多年,曾任北京市对外贸易进出口公司经理、北京市投资服务中心副主任、北京市投资促进局局长等职。
调任大同前,张吉福的职务是北京市平谷区区委书记。
对于这位“京官”,外界对他的评价多为开明、务实、口才好。他在担任平谷区区长期间,推出了“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还自己出庭应诉“民告官”案件。
首次在大同亮相,张吉福就展示了自己的语言魅力。
他在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谈及大同与北京的密切联系,“这次来大同前,北京市委郭金龙书记与我谈话时,专门讲到了大同为北京送煤、送电、送水,北京每六盏灯中就有一盏是大同人民点亮的。”
他还借用大同的四道城门表达美好愿景,“让我们以和阳门见证同心、以永泰门见证同德、以清远门见证同律、以武定门见证同力,与全市干部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努力把这座伟大的城市建设得更美好、发展得更富饶。”
几天后,张吉福登门拜访了大同市人大和市政协。
“今天主要是来报个到,认认门儿,看看大家,听取意见,了解情况。”据《大同日报》报道,一进会议室,张吉福就主动与大家一一握手。
座谈会上,他表示,这次是只身来大同的,因为完全信任大同干部,同时也带来了三样东西,一是头脑、二是手脚、三是诚心。
“班子每位成员要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把大同建设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第二大城市。”新任市委书记的这番话,让许多人倍感振奋。
这是2015年8月的山西,地方干部正密集调整。
张吉福调任大同市委书记9天后,马彦平被提名为大同市长候选人。2013年2月接任耿彦波的大同原市长李俊明,调任忻州市委书记。
提速
新的市委书记和市长的到来,也让大同市民有些期待。特别是张吉福,人们觉得,他说不定能给大同带来点改变。
期待逐渐成为现实。
2016年11月19日,在古城调研的张吉福又一次引起市民围观。大同市民王立中图
据《大同日报》报道,2015年8月21日,张吉福、马彦平前往古城现场办公。在西城墙断口处,两位领导向规划部门、联通公司详细询问情况,希望联通公司积极沟通配合,妥善解决搬迁,为西城墙合龙让路。
上述报道还称,位于平城街道路红线内的宇鑫大厦,严重影响道路和北城墙护城河的建设实施。张吉福、马彦平仔细讨论研究解决方案,要求规划等部门在最低限度影响住户利益的前提下,解决好宇鑫大厦的问题。
之后的会议,张吉福表示,古都情结扎根于每个大同人心灵深处,重振古都雄风,焕发名城活力,是大家共同的夙愿。
“古城绝不能形成烂尾工程!”市委书记的坚定态度,让大同人意识到,古城保护与修复将再次提速。
2015年8月25日,位于西城墙断口处的移动大楼开始拆除。
公开资料显示,该大楼建于上世纪90年代,主体14层,是中国移动大同分公司的办公所在地。为配合古城修复,2012年底,大楼已搬迁腾空。它的拆除,是西城墙修复工程中最重要的挡手问题之一。
两个月后,位于大同公园西门南侧的新移动联通大楼全面开工建设。
相关人士介绍,“卡”在西城墙断口处的联通大楼,是中国联通大同分公司的办公所在地。该公司未及时搬迁,首要原因是没有新办公地点。其实,早在耿彦波担任大同市长时,就曾多次就搬迁事宜进行沟通、为其物色新址。
2016年6月底,随着新移动联通大楼逐步竣工移交,中国联通大同分公司启动搬迁。三个月后,联通大楼完成拆除,西城墙合龙进入最后冲刺。
西城墙修复紧张进行的同时,北城墙外,另一个“难啃的骨头”宇鑫大厦也于2016年8月8日成功爆破。
澎湃新闻了解到,宇鑫大厦是一个高层住宅项目,地上28层、地下2层,总高96米、总建筑面积42000平方米,里面住了300余户居民。
由于地处古城保护范围内,早在2009年7月,大同市政府就贴出公告,称宇鑫大厦系“特大违法建筑”,根据古城保护,雁同路改造和城市整体建设的需要,大楼必须拆除。此时,距离该项目交付只有半年。
不过,这幢大楼并没有马上拆除,一直到2015年8月以后,才有了实质性进展。
据《大同日报》、大同新闻网等媒体报道,2015年12月,针对宇鑫大厦的征收公告发布。征收期间,大厦最后只剩10多户居民,张吉福亲自承包了9户,动员他们搬迁。2016年7月1日,征收任务全部完成。
好感
因为连续解决了几个“老大难”,大同人开始对张吉福刮目相看。
一段来自百度贴吧“张吉福吧”的视频显示,今年国庆黄金周,有市民看到张吉福骑着公共自行车在古城调研,便围上去寒暄。
“大同人都拥护张书记。”画面中,一个带有当地口音的市民表示。张吉福双手抱拳,连连道谢。
另一位市民又走上前大声说,“张书记、耿市长。”张吉福笑着摆摆手,“跟耿市长比,还是有很大差距。”
这些举动,也赢得了赵云孝的好感。
他告诉澎湃新闻,曾不止一次在古城内外碰到张吉福。这个书记和耿彦波一样,不抵触群众围观,而且还更有亲和力,会和大家热情打招呼。
就在今年10月,赵云孝还把一幅自己拍的古城照片当面送给了张吉福。
据他透露,照片是之前拍的,一直想找机会送。有一天,他恰好碰到张吉福陪同一位省里来的领导在城墙上参观,便赶紧回家拿照片,之后站在城墙下等。
“东西给了,和书记说了话,还合了影。”说起当时的场景,赵云孝有些自豪。
他提到,和张吉福说话时,省里来的领导就站在旁边。市委书记能为了一个普通群众停下脚步,还让贵宾等候,这让赵云孝十分感动。
过去一年,不少大同人从张吉福身上发现了耿彦波的影子。他们同样亲民、能干、凡事亲力亲为,工作思路也一脉相承。
“工作有板有眼,认识明确,和原来的思路也比较契合。”安大钧说,张吉福履新当天的表态发言,就让他觉得这个新来的书记是做过功课的。
另有大同官员透露,张吉福为人大气,不排斥别人提耿彦波,还拿出了“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架势。古城修复、新区建设,许多耿彦波走后的“遗留问题”,他都在试图破解。
特别是将市委市政府搬迁御东的决定,让人们觉得这位领导很有担当。
总面积超过40平方公里的御东新区,曾经是耿彦波“一轴双城”思路的主战场。按照耿的设想,他要在这里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新城,为此还把太阳宫、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重要场馆设在该区域。
随着主要领导更换,后续资金投入不足,御东新区开发陷入僵局。“外面都说御东是鬼城。”相关人士透露,投入不菲的六大地标性建筑,除了太阳宫和市博物馆完工,其余四个仍在建设中。
已经建成的太阳宫也颇为尴尬。这个总面积超过20万平方米“巨无霸”,早在建设之初,耿彦波就计划将其用作全市党政机关的办公大楼,以此带动御东的人气。
但实际情况是,大楼2013年建成后,除了举办过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基本再没使用过。
“一边是太阳宫空置运转,开销巨大,另一边是市里好多机关因为之前拆迁没房子,只能在外租房。这不是浪费是什么?”上述人士坦言,市委市政府搬迁搁置,很大程度受中央近年严控“楼堂馆所”建设的影响,但根据大同实际情况,搬还是比不搬强。
张吉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在他的推动下,今年以来,包括市委市政府在内,大同市直党政机关陆续入驻太阳宫。御东新区楼市回温,投资商对这片土地的前景再度看好。
前途
不过,对张吉福而言,他要做的不仅仅是“接着干”,还有“怎么干”的难题。
“大同古城成为一种奇异的混杂:以四面城墙为界线,一座座修缮完备的古建筑群落巍峨高古,颇有北魏遗风,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场所,但深入到老城的细部,却如同步入一座鬼城。”
2016年10月,财经作家叶檀将大同列为最无前途的十个中国城市之一。她在阐释理由时援引了《财经》杂志的报道。
这些问题,张吉福不是没有看到。
2016年11月,由大同民营企业家捐资复建的钟楼。
据《大同日报》报道,2015年8月,刚刚履新的他就提出一个理念: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大古城旅游开发,真正让古城活起来、火起来。
谈到盘活古城资源,张吉福强调,古城保护和建设要用金融创新的意识,重点围绕“从哪儿来钱?从哪儿赚钱?老百姓日子怎么过?”三件事来思考研究,要综合考虑古城的投入与产出。
一年后,在古城核心区域,一个叫“晋商联盟”的投资公司接手代王府的复建工程以及周边综合体的开发项目。民营企业家辛永强、昝宝石分别捐资复建的钟楼、太平楼也完成主体工程,
“我以前就住在古城的大北街,对古城有感情。”据辛永强透露,捐资复建钟楼需要近1500万,属无偿出资,这原本就是他多年的心愿,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对此给予了支持。
这些改变,让张滃感到欣喜。
他告诉澎湃新闻,随着《大同历史文化名城》规划获批,古城初步完成整体保护、重点修复,接下来要做的是根据规划继续完善。
“古城后面的工作,已不单单是修的问题,也不可能再靠政府单方面出钱。”在张滃看来,古城的一些商业、民生项目,还是要考虑走PPP模式,即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结合,这就需要敢担当的政府和有眼光的企业家。
探索经营模式的同时,文化旅游也成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张吉福多次表示,要把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甚至龙头产业。
对此,安大钧认为,要让古城活起来、火起来,应该在“非常之地非常之时有非常之举”,比如在古城内各景点实行无门票制。
“门票在旅游收入中,只占很小的部分。”安大钧说自己非常钦佩杭州。2002年,这座城市拆掉西湖边的围墙、取消门票。现在的大同也有这样的思维和勇气,有了人气,资金流自然会进来。
2016年9月,免门票的设想在古城墙率先实践。
此时的大同,已经在张吉福的带领下,拿下第二届山西省旅游发展大会的城市主办权。
为兑现申办承诺,9月1日,大同古城墙开始对本地人们免费开放;9月22日,这一优惠扩大至国内外所有游客。
一位熟悉大同旅游的官员表示,古城墙免费只是第一步,相信未来还会有更多举措。谈到安大钧提出的古城内各景点实行无门票制,他认为并非没有可能。
上述官员坦言,靠收门票增加旅游收入的时代早已过去。按照他的设想,未来的大同古城,将着力于品质提升。比如能不能在古城大部分区域限制机动车?能不能让游客登上城墙后,还能到城楼里面喝杯咖啡看看书?城墙下面,又能不能有出现比肩“印象系列”的实景演出
2016年11月,大同古城正在修复中的鼓楼。
继续
2016年的大同,冬天比往年来得更早。
11月中旬,寒意渐浓的古城华严寺景点附近,四五辆旅游大巴停在路边。一家临近东城墙的中档饭店,食客们要排队40分钟才能轮到。从出租车司机到餐厅服务员再到客栈老板,大家的共同感觉是,游客多了,生意也有好转。
数据也在印证这一点。
来自大同市旅游局的统计显示,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大同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3.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22亿元。两组数字,分别是2011年同期的2.6倍和3.8倍。
但另一方面,古城里,空置的商铺比比皆是,拆迁带来的衰败与修复后的华丽依然在强烈对比。古城里面的棚户区仍然住着许多人,他们过着打水、上厕所都极为不便的生活,对是否搬迁怀着复杂的心情。
2016年11月,大同古城核心商业区域,仍有多个商铺正在出租。
“看补偿政策吧,有现房也很重要。”一位住在棚户区的居民表示,经济状况好一点的居民都陆续搬走了,留下的已是最困难的一批人。
对于古城的修复进度,来自大同文物、规划部门的多位人士认为,目前完成的部分,占整个古城的一半都不到,全部完成,起码还需要8-10年。
但人们愿意拿出多一点的耐心。
一位在古城经营客栈及餐饮的商人表示,去年开始,几个项目开始赚钱。只要古城继续修复,继续有话题,游客只会多不会少。
张滃也指出,随着大张高铁开工建设,大同与北京的通行时间缩短,古城的苦日子会慢慢熬过去。
商人出身的辛永强,坚持认为古城“不是单纯赚钱的地方”,必须避免过度开发,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天气好的时候,还是有不少大同人喜欢到古城晒太阳。大家聚在一起,谈话内容从耿彦波到张吉福,从城墙合龙到黄金周酒店涨价。
58岁的赵云孝说有一种解脱的心情。
因为之前被拘留过15天,他一度觉得自己也是敏感人物,担心手机被监听、出远门被阻拦。这种顾虑已渐渐消失,现在的他,是和市委书记说过话、合过影的热心市民。
同样年过50的卢廷高很久没有带着音响去古城演讲。他觉得,新来的书记和市长干得也不错,老提耿彦波似乎不太好。
此前的11月5日,中共山西省第十一届委员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张吉福新当选山西省委常委。这让包括卢廷高在内的许多大同人心情复杂。
大家说,担心书记刚来不久就马上被调走,但也清楚就算走,也是正常的人事调动,特别是有好的去向,更应感到高兴。
“人家不可能一辈子呆在大同。”卢廷高说,之前已做好心理准备,眼下的大同,思路很明确,不论谁来当领导,大方向不会错。
不过,这个“准备”暂时用不上。
11月7日,大同市委召开会议,传达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张吉福在会上表示,“作为省委常委和大同市委书记,我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我将继续与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一道,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