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健康生活> 文章内容

春来到 胜利的脚步近了——访承德驰援武汉医疗人员、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

※发布时间:2021-1-7 18:11:46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季建业的情人周冰春来到 胜利的脚步近了——访承德驰援武汉医疗人员、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长卢秋玲

  “晚上10点半结束工作,这已经是我下班最早的一天了。”一句话,总结出的是她在武汉的日日夜夜。

  自1月26日(大年初二)集结出发抵达武汉这座陌生的城市,省首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长卢秋玲,至今已在武汉抗疫前线多天。

  作为第一批医疗队员,工作也自然最具挑战性,“脱防护服是防护的关键,最初一个星期,我是一个一个盯着脱防护服的,就怕哪位队员脱时不符合要求而感染。”卢秋玲回忆说,因为承担着病区长的职责,这些防护细节她也必须要抓紧、扣死。除此之外,她还要负责病区内各项工作协调、病患,以及参加各类会议等事项。“工作量非常大,初到武汉的十几天里不曾轮休,每天工作到深夜。”

  “为确保医护人员安全,院方组织大家进行了核酸的普检。在等待核酸检查结果的那一段时间,每个人都承受着一种,而当全队队员‘阴性’结果出来的那一刻,大家似乎都有了一种‘’的感觉。”但面对记者的采访,卢秋玲不矫情,实话实说,“说真的,我这人好像没有更多的想法。工作太繁忙了,挤压得我没时间去焦虑,也没精力去担心‘万一’。事情一件接一件办,面对病人,我必须全然投入。”

  “到了下班的时间,如果赶上病人发生突发状况,就必须留在病区内,和当班一起应对。”卢秋玲回忆说,有一天,临近中午下班的时候,一个危重病人病情恶化需要气管插管后转至ICU继续治疗。直到下午两点,麻醉师才匆匆从一病区赶到三病区,带着相应的仪器设备来给病人进行插管。“病人转送结束,已经是下午三点多了,我和组长赵志伟才出病区去吃午饭。”

  新冠肺炎的重症病人一般都需要氧疗,而卢秋玲所在病区的氧源供应一直是个问题,病人需要更高流量的氧气,而墙壁氧供应不足,只能转运一瓶又一瓶百余斤重的氧气瓶。这些重担无疑落在了的身上。而卢秋玲总会在第一时间将工勤人员送到电梯口的氧气瓶再送到需要用氧气瓶供氧的病人门口备好。“哪里都有困难,我们尽量克服,掌握技巧后就好了。”卢秋玲的做法是:一手紧握一人高的氧气瓶的瓶颈,将其稍微侧向怀里,另一手不停地旋转瓶身让它转动起来。就这样,她一瓶一瓶地将其骨碌到各个病房门口备用,再把空瓶骨碌出来。上午一次,下午一次,每天运送几十瓶。

  “我帮着把氧气瓶骨碌到每个病房门口,对于其他年轻来说,能减少一些体力,增加一些病患的时间,也能大大缩短危重病人换氧气瓶的时间;而且这些氧气瓶由工勤人员运送至电梯口后,必须要及时把它们移走,才不会影响危重病人的转运。”卢秋玲说,“后来,我们有了小推车,搬运时轻松了不少。”

  们有没有关注氧气筒的压力、流速,氧气筒的压力阀门是否完全打开,氧气面罩是否脱落,躁动病人是否使用的是床挡床……事无巨细,卢秋玲都要考虑到位、到位。她和们还要关注病人的需求,在合理的情况下,尽量去满足。

  有一位90岁的老先生,原来是河南人,爱吃面食,但每天的主食都是米饭,他很不习惯。卢秋玲就从驻地带了馒头,用微波炉加热了给他。有的病人的家属也在隔离,卢秋玲为他们及时补充卫生纸等生活用品,还为他们带去了水果。“事不大,但是病人们很,继而更加信任和配合我们工作。”卢秋玲说。

  “她是我们的榜样。”有的说,“连长都那么亲力亲为地拼命工作,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和担心的呢?”

  面对同事们的肯定,卢秋玲说:“每一位同事都非常优秀,我们配合越来越默契,工作越来越得心应手。”

  随着越来越多的患者出院,从2月下旬开始,武汉市第七医院三病区床位逐渐空了起来。2月26日,根据整体工作部署与医护人员调休需要,三病区在对剩余的16名病人进行分流后正式关闭,成为武汉市第七医院入列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以来,首个被关闭的病区。

  原三病区来自省的医护人员也一分为二,分别进入一病区、四病区继续开展工作。卢秋玲到了四病区,依旧是长,与四病区原来的长一起工作。

  “武汉的花都开了,雨后的空气特别清新,春天已经来到了。下班途中,走在武汉街头,感到畅快呼吸真是一种幸福。我相信,全面胜利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卢秋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