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京津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的承德,被誉为“紫塞明珠”,素有“绿色宝库、天然氧吧”之称。这里不仅有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外八庙,还有世界最大的人工
作为京津重要水源地和生态屏障的承德,被誉为“紫塞明珠”,素有“绿色宝库、天然氧吧”之称。这里不仅有享誉世界的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外八庙,还有世界最大的人工林海塞罕坝。承德山清水秀、草丰林茂、空气清新,全市有林地面积3417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57.67%,雄踞华北之首;水资源丰沛,每年为京津供水22亿立方米,水质量位居全省第一;2016年二级以数达到275天,空气质量在京津冀城市中始终位于前列。
2014年2月26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习总对承德作出“定位于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的重要。
肩负生态和脱贫的责任和历史,承德市立足“经济欠发达”最大市情,发挥“生态一流”最大优势,科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力提升质量,扩大生态优势,增强生态引力,闯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
承德市委市始终秉承“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的和生态担当,大力塞罕坝,使承德的生态跻身全国一流行列。
2003年,承德在全省率先启动生态市建设,先后编制实施《承德市生态功能区规划》《承德市重点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规划》《承德生态市建设规划》《承德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意见》。2016年又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承德生态质量在京津冀持续领先”“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环首都扶贫攻坚示范区”的生态建设目标,全面打响“脱贫摘帽、全面小康”,建设“生态强市、魅力承德”的攻坚战。
绿色宝库塞罕坝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成立于1962年的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气温达-43℃的高寒荒漠上,50多年来几代塞罕坝人以“艰苦创业、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至上、爱岗敬业”的造就了112万亩、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2014年4月,授予塞罕坝先进群体“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以塞罕坝为榜样,承德全市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再造三个塞罕坝、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使全市森林面积从新中国成立初的350万亩发展到3417万亩,森林覆盖率从5.8%提升到57.67%;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15年来,全市退化草场面积减少50%以上,草地植被盖度由工程实施前的平均30%,提高到60%以上。
“京津一杯水,半杯源承德”。近年来,承德重点实施21世纪首水、坡耕地试点治理、中小河流治理、潮滦两河水源涵养林等157个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潮河、滦河等四大水系水源地治理,精心密云、潘家口水库“两盆净水”,了每年密云水库56.7%、潘家口水库93.4%水源的稳定供应。并在落实《京冀生态水源林建设合作项目规划》(20092020年)的基础上,建立了津冀滦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现正推动京冀潮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
为增强水源水质管控能力,实行县区党政一把手“河长制”,实施水总量和污总量控制、重要河流断面实时监测和全面河道违法排污口等措施,到2020年,辖区内地表水国、省控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全部达到或好于Ⅲ类。
为改善潘家口水库水质,承德市筹措资金近8亿元,于2016年11月1日全面启动潘家口水库网箱养鱼依法工作,2017年5月底库区网箱养鱼已全部完成。
近年来,承德市委市以壮士断腕的魄力,淘汰落后产能,压减钢铁产能122万吨、粗钢产能240万吨、水泥产能401万吨,在全省率先淘汰实心黏土砖产业。
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齐抓共管打响了“减煤、治企、控车、抑尘、多污染治理”五大攻坚战,全市“五小”污染企业1410家,禁上“三高”项目2200多个,为此全市减少就业岗位30多万个,年减少利税50亿元。
为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承德市委市强化生态经营、充分发挥生态引力作用,突出发展大数据及电子信息、节能环保、天然山泉水、清洁能源、食品医药等“十大绿色产业”;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跨区域碳汇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完成排污权交易103笔,收益2001万元;将生态优先贯穿项目审批全过程,环保部门提前介入,把项目引进与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清洁能源生产、提升产业档次、污染治理相结合;建立绿色P考核体系,将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生态建设、、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综合考评,强化对绿色发展的刚性约束。
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实践证明,承德的生态建设绝对不仅仅是绿量的增加和绿质的提升,更是生态与、经济、文化、社会的高度融合与良性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