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8月12日讯(记者张秀娟)“每次到塞罕坝都能找到新故事,都能发现新。”承德电视台记者张新星,8月5日一早,又一次到塞罕坝采访,这一次,他又要在坝上住几天。
采访塞罕坝,给张新星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忠于,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这是植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
张新星认为,寄寓承德灵魂的“塞罕坝”,已然成为承德这座城市的活名片。万亩林海,是塞罕坝留给承德最好的礼物,塞罕坝则成为承德这座城市的灵魂。要塞罕坝,做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接力传承,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承德的新闻工作者,感受到了自己肩负责任的分量,今后要牢记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一定创新报道方式。”张新星说,要用好融合的“十八般武艺”,到新闻发生的一线去,用镜头讲好塞罕坝故事,讲好承德故事,讲好故事。
张新星表示,像种树一样去做新闻,把根扎在人民群众的“土壤”中,用脚步丈量大地,将笔触伸进基层,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采撷更多的像塞罕坝机械林场一样的感人励志故事,向受众更多的正能量。将继续“走转改”,讲好生态文明的精彩故事,为建设美丽中国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摘要】 资料图:承德电视台记者张新星在塞罕坝采访。近水楼台先得月,3年间,作为承德当地的新闻工作者,张新星已经来塞罕坝采访近20次。资料图:承德电视台记者张新星在塞罕坝采访。资料图:承德电视台记者张新星在塞罕坝采访。
长城网8月12日讯(记者张秀娟)“每次到塞罕坝都能找到新故事,都能发现新。”承德电视台记者张新星,8月5日一早,又一次到塞罕坝采访,这一次,他又要在坝上住几天。
采访塞罕坝,给张新星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忠于,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这是植根于塞罕坝140万亩的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
张新星认为,寄寓承德灵魂的“塞罕坝”,已然成为承德这座城市的活名片。万亩林海,是塞罕坝留给承德最好的礼物,塞罕坝则成为承德这座城市的灵魂。要塞罕坝,做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接力传承,用实际行动来践行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为承德的新闻工作者,感受到了自己肩负责任的分量,今后要牢记新闻工作者的职责,一定创新报道方式。”张新星说,要用好融合的“十八般武艺”,到新闻发生的一线去,用镜头讲好塞罕坝故事,讲好承德故事,讲好故事。
张新星表示,像种树一样去做新闻,把根扎在人民群众的“土壤”中,用脚步丈量大地,将笔触伸进基层,以饱满的工作热情,采撷更多的像塞罕坝机械林场一样的感人励志故事,向受众更多的正能量。将继续“走转改”,讲好生态文明的精彩故事,为建设美丽中国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最佳浏览: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渝北区金开大道西段106号10栋移动新闻传媒大厦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 传真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