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吉隆坡,2022冬奥会主办权“落户”。
京津冀协同发展方兴未艾,冬奥会如期而至。
7月31日,战胜竞争对手阿拉木图,获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主办权。也就此成为历史上第一座既举办夏季奥运会又举办冬季奥运会的城市。
再次迎来奥运会,但是2022年冬奥会,远非一场国际大型运动会这么简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的背景下,与此次联合承办冬奥会,被视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一体化的“催化剂”。
当京津冀遇上冬奥会,在未来7年的时间里,将会有哪些大戏上演?哪些区域、产业、人群将会因冬奥会而发生巨变?
《中国经济周刊》为您详解京津冀与冬奥会这场“邂逅”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2015年7月31日,中国正式进入冬奥时间,和成了亲密搭档。按照规划,2022年冬奥会的冰上项目将在举行,雪上项目则将在的延庆县和市崇礼县共同举行。
摆在承办者面前的一个挑战是,如何通过便捷的交通化解250公里的距离,让三地成为“一个整体的赛场”。
而对于、以及天津来说,时代赋予的命题是,通过协同发展,实现区域一体化。
受访专家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本届提出的一项重大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而和联合举办冬奥会,就是对协同发展的积极实践,是一次“大练兵”。
“携手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积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结果。必将为推动和乃至整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市委、市的贺电中如是写道。
当冬奥会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命题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未来7年将有哪些大戏上演?值得期待。
冬奥因素
或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细则
如果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正在筹划中的化学反应,那么冬奥会的举办就将是这一反应过程的催化剂。
4月30日,中央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规划纲要》),目前《规划纲要》全文还未公布。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的专家及分析人士指出,冬奥会申办成功将加速《规划纲要》及其细则的公布,甚至会对规划细则产生影响。
民生证券研究员朱振鑫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析认为,冬奥会申办成功,会让《规划纲要》及细则尽早出台。相关产业转移与升级也将随之加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地位将明显提升。冬奥会的举办将带动体育产业、服务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
4月30日的中央局会议强调,要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而冬奥会的举办就将在这三大领域先行示范。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交通基础设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即便没有冬奥会,京津冀也会把交通当作重要投资。但是,冬奥会申办成功,就有了时间表,肯定会把交通建设放在比较靠前的。因为对于国际赛事来说,这是个前提。”
肖金成认为,改善交通条件是京津冀合作中最迫切的,尤其是的、承德,虽然离比较近,但是交通瓶颈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很多山区,与南部的平原地区相比,交通建设投资比较大。过去交通建设都是先易后难,而冬奥会恰恰可以改变这个局面,先把北部的交通短板补上,尤其对的交通会有根本的改善,包括高铁、高速公、县与县的断头,投资力度会加大。”
2015年7月31日,携手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消息从吉隆坡传来,省一片欢腾,人们起舞、敲锣打鼓,以不同形式进行庆祝。CFP
高铁直达,融入首都“一小时经济圈”
冬奥会将成为京津冀加速协同发展的助推器,特别是交通的发展,将会更加顺畅。
新建至高铁建成后,将直接连通、延庆、三地,结束三地间之前无铁连通的历史。到的时间缩短至50分钟,也将借此融入首都“一小时经济圈”。
据2022年冬奥会申办委员会工程规划技术部部长施卫良介绍,京张高铁已在去年年底开工建设八达岭段,2015年将实现全线开工,2019年完成建设,同时要服务于2019年在延庆举办的世界园艺博览会。
施卫良表示,京张高铁实现了与和西部交通通道的连接,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事实上,京张高铁虽然早已列在国家铁网整体规划中,但速度提升却是因冬奥会而起。2015年1月28日,市市长王安顺透露:“为了和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调整了京张高铁原建设方案,时速从原来的250公里提高到350公里。”
这一提速,使成为西北唯一具备时速350公里高铁运营能力的城市,可与与天津之间的城际铁相媲美。
除了高铁,目前已有京藏高速公(G6)、京新高速公(G7)和110国道(G110)连接、延庆、三地。此外,作为和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的重要保障工程,兴延高速将于10月开工建设,未来还将新建延崇高速,对接兴延高速,从直接抵达崇礼。
长期被边缘化的冀北地区,机会来了
与通州区、天津武清区,以及东南部的“北三县”(三河市、香河市和大厂回族自治县)相比,所在的冀北地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长期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冀北地区的和承德,是京津的生态屏障,不太适合发展大规模的工业。大量聚集人口也会耗用水资源,影响对的供水。”肖金成对记者说。
正因如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等冀北地区由于负有为首都水源和生态的特殊而被国家实行开发政策,长期被“边缘化”,成为了“环贫困带”。
而这次冬奥会申办成功,为京津冀往西北方向协同发展提供了契机。去年11月,时任市委邢国辉(现任市委副、代市长)在人民日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表示:推动京津冀发展,对于而言就是要把京张联合申冬奥作为最大的点来打造,作为最现实的项目来推动,在“绿色、高端、融合”中乘势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对无疑是最大的利好。冬奥会由和联合举办,对更是历史性的机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赛事举办地必须大规模地改善基础设施,通过拉动投资可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增长。另一方面,通过赛事举办,可以大大提升的知名度,带来巨大的品牌效应,可能成为今后的旅游中心城市。同时,由于生态等各方面的改善,也非常有利于下一步的招商引资。
李佐军还认为,为了成功举办冬奥会,中央、市、省也会采取转移支付、生态补偿、项目支持、对口援助等形式,向输送很多急需的资金、人才、项目等。
除对地区产生最直接影响外,冬奥会还将有力推动整个冀北地区的交通、通信、地产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体育、旅游、文化、酒店、会展、新能源、环保等产业的发展。
“要举办一届成功的冬奥会,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污染治理、文化等各方面,都不能完全局限于赛事举办地,而要着眼于整个京津冀地区统筹安排。”李佐军说。
专家:10个贫困县,到2022年全部“摘帽”
“冬奥会对京张融合会起推动作用。是最贫困的一个地区,贫困程度在全国也很罕见。”中国经济体制研究会副会长、京张冬奥研究中心主任陈剑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2014年10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网站公布国家级贫困县名单,17个区县中,有10个县上榜,数量居之首。2014年人均P 3万多元,大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2/3。
“冬奥会的举办将会极大改变的发展面貌。2014年经济增速仅为5.2%,而根据我们对2022年冬奥会相关课题的研究结论,在今后7年中,的年均经济增长率将超过10%。到了2022年,10个贫困县的帽子全部都可以甩掉。”陈剑说。
7月31日,在最后一次向国际奥委会陈述了的申办情况后,2022年冬奥会申办委员会在吉隆坡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市委侯亮在会上表示,与联合申办冬奥会,对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若申办成功,到2022年,的经济、社会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会得到更大实惠,与发展的差距会越来越小。
侯亮介绍说,根据测算,如果申办成功,市可以增加20多万个就业岗位。
“身处京津这个特大城市群,如果定位得当,将会快速脱贫致富。根据世界银行标准,达到1.2万美元年收入即为高收入人群,而、天津两地人均收入已达到1.7万美元。到了这个阶段,人们对体育、休闲将有巨大的需求。当他们因为奥运知道,知道崇礼县时,会变成巨大的潜在消费群体。”陈剑说。
民生证券研究员朱振鑫还认为,冬奥会结束后,可以发展成养老。的养老产业严重不足,而高铁50分钟可达、良好的优势,让可以赢过的郊区。
产业转型升级,解决近百万人就业
市委侯亮介绍,去年以来,市签约2000万美元以上项目有220多项,其中七成是来自的投资者。
值得指出的是,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下,这些投资不同以往,而是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密切相关。华泰证券研究报告中指出,将加快构建以新型能源、新型技术、旅游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同时京津冀的环保和生态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冬奥会主题下,投资驱动的市场机会主要在于提升京津冀基础设施和生态水平的地产、机械、环保、新能源等行业。
冬奥会的举办还将快速催化冰雪产业这个新增长点。有分析指出,在冬奥会红利的带动下,以“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5%的滑雪人口比例”以及“人均活动消费500元/年”的假设测算的话,国内冰雪产业未来每年将创造325亿元左右的经济价值,以1:10的规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测算的话,冰雪运动带动的其他关联产业收入将达到3000亿元以上。
“基础设施、旅游、体育,都会随着冬奥会筹办工作的开展,有很大的发展,可以解决80万~90万人的就业。”不过,陈剑也认为,不能指望一届冬奥会拉动整个地区的经济,解决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所有问题。“京津冀是一个重大的国家发展战略,不是短时间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冬奥会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起促进作用,是个引擎。”
“冬奥蓝”指日可待
继“APEC蓝”之后,“冬奥蓝”又被京津冀的翘首企盼。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仍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得大气污染现象挥之不去。尤其是省更是污染的重灾区。市市长王安顺认为,申办冬奥会的障碍和短板中,雾霾问题是首要的。“治理任务很艰巨,目前制定的目标相当于国家40年的治理效果。”
“举办冬奥会通过国际监督,形成巨大的外部倒逼力量,肯定会加快京津冀生态治理的步伐。国际赛事对于的要求非常严格,而留给举办地的时间并不长,只有7 年时间。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京津冀地区特别是举办地必须采取一系列实实在在的行动,加快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步伐。”李佐军说。
王安顺代表向国际奥组委陈述时表示,2013年,出台了五年投资1300亿美元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此举仅在过去两年内就使全市的燃煤总量减少了30%,并淘汰了100多万辆高排放车辆。正朝着清洁能源型城市迈进。
7月27日,中国首部区域空气质量中长期规划《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控制中长期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京津冀大气治理被正式提上日程。此外,7月22日,、天津共出资8.6亿元支持四地治理大气污染。据悉,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治理投入总金额将达59亿元。
面对雾霾,也拿出了壮士断腕的决心。7月31日,在冬奥会申办成功的消息传来之前,启动了“拔烟囱”集中行动,共拆除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茶水炉15台,废弃烟囱4座。
在减除污染源的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也是“绿色奥运、低碳奥运”的题中应有之义。沿京藏高速公(G6)两侧到崇礼冬奥会场址,将打造“京张冬奥生态与光伏迎宾走廊”。这一“走廊”目前已经吸引了协鑫新能源、亿利资源、恒大等众多企业的目光。风电方面,已吸引了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等30多家大企业入驻,建成风电场77个。
经过各方努力,2022年冬奥会,运动员们呼吸到的空气会是怎样的?
2022年冬奥会申办委员会环保部部长方力对表示:“目前治理最重要就是治理PM2.5。今年上半年,PM2.5年平均浓度比去年下降15.2%,计划到了2017年下降25%以上。到2022年,冬奥会比赛期间一定能运动员在清洁中比赛,市PM2.5平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45%。”
“就像APEC会议期间确保空气质量的成功经验,相信2022年,我们要面对的困难会小得多,我对未来充满信心。”方力表示。
专家:加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无论是对于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都常重要的课题,而这有赖于三地对污染的联防联控。省在今年工作报告中指出,将争取国家设立京津冀环保生态基金,协商京津建立生态横向补偿制度。
肖金成对记者表示,为了生态,、承德、等地把很多有污染的产业全部淘汰、工厂就地关停,仅就有几千家企业关闭。这种影响,从大局出发是应该的,但是客观上了当地发展。
“通过纵向补偿,国家这几年也不断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是不是对进行横向生态补偿?我们认为是有必要的。”肖金成对记者说。
长期缺乏必要的生态补偿措施,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环贫困带”的形成。而“环贫困带”地处京津冀众多城市的上风上水,是京津冀的生态屏障、城市供水水源地。肖金成说:“我曾跟朋友戏言,如果生态补偿机制10年、20年没有建立起来,那只能喝西北风。把西北风喝完了,那就没有风了,雾霾恐怕就成为常客,再也不会走了。”
肖金成认为,补偿机制的建立是很复杂的,谁来补、补给谁、补多少,都需要系统研究,但通过冬奥会,可能会促进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记者 姚冬琴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