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明
通过构建稳健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对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综合能力及单项能力进行科学评价与排名,来监督、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商业银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有力、健康的金融保障体系。
6月28日,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度发布了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陀螺(GYROSCOPE)评价体系”(以下简称“陀螺评价体系”),九大评价维度全景展现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概况。
首次“陀螺评价体系”评价采取“1+9”主、副多榜单同时发布形式,主榜单为首度发布的2014年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榜,副榜单以组成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的九大评价维度为评价对象,包括公司治理能力、收益(财务)可持续能力、风险管控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体系智能化能力、员工知会能力以及股本补充能力,共9大类单项评价榜一同新鲜出炉,度立体评价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综合表现。
作为国内第一个由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商业银行共同参与的评价体系,“陀螺评价体系”首次评价面向中国银行业协会会员银行,今年共接受61家商业银行自愿报名。首次公布的2014年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显示,在报名参评的15家商业银行中,中国工商银行稳居稳健发展能力排名第一,领跑其余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中信银行和招商银行表现突出,分别位列榜单第二和第三位;在地方性法人银行综合排名中,资产规模大于1500亿元的商业银行中,银行、江苏银行、重庆银行摘得前三;承德银行、市商业银行和银行则在资产规模低于1500亿元的地方性法人银行排名中名列前三甲。
首发榜单评价不同类型银行稳健发展情况
作为金融业的基础和核心,商业银行的稳定与发展是金融业稳定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以来,经济增速逐步放缓,金融体制加速推进,新兴金融业态加剧市场竞争,商业银行正在告别过去依赖存贷利差就能“躺着赚钱”、资产和利润持续高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据银监会数据,2014年银行业贷款增速已降至13.5%,比前5年平均增速下降了6.5%;商业银行净利润1.55万亿元,同比增长9.65%,比前5年平均下降了一半多。不久前陆续发布的16家A股上市银行年据也显示,商业银行普遍出现盈利增速放缓、不良贷款率有所攀升等共性现象。此外,商业银行差异化竞争策略对商业银行经营影响已经开始,部分资产占用少、收益回报高的业务市场正面临新一轮洗牌或竞争。
中国银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研究委员会主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微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经济运行态势的改变,商业银行赖以的宏观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业务发展也将由过去十年高速增长的黄金期向中低速增长的平稳期过渡。在新的下,商业银行必须将关注的焦点逐渐从追求业务规模的快速增长转变到提升稳健发展的能力上来。如何在充分发挥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作用的同时,把握好发展速度、收益水平和风险控制的平衡,已经成为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陀螺评价体系”的推出,旨在考察商业银行稳健发展的综合能力,其核心在于稳健与发展兼顾并重,即商业银行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其评价对象面向中国境内全部商业银行。
据了解,今年共有61家商业银行自愿参与了“陀螺评价体系”稳健发展能力评价,包括5家大型商业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除民生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4家农村商业银行,以及42家城市商业银行。
从2014年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来看,大型商业银行整体显示出稳健发展能力较强的特点,中国工商银行稳健发展能力排名第一,在公司治理能力、收益可持续能力、风险管控能力、运营管理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等指标方面均居行业前列。作为我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近年来,工商银行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较强的战略转型部署,较早地将传统业务升级增效与新兴业务创新发展结合起来,朝着轻资产、轻资本方向深化转型,使盈利成长与资本支撑更加平衡协调。在风险管控方面,工商银行通过组建信用风险中心,增强风险防控的预见性和资产质量的稳定性。特别是面对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业态的兴起,工商银行在大型商业银行中率先构建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今年,继推出e-ICBC战略后,又正式统筹成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专职部门,表现出、进取的经营策略和面对市场迅速调整、应对的能力。
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中信银行、招商银行稳健发展能力表现较为突出,分别位列综合榜单的第二和第三位。2014年,中信银行启动了定向增发约120亿元的再融资计划,中信银行控股股东中信股份全部股权成功注入中信泰富,实现了在联交所整体上市,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因此中信银行在股本补充能力指标获得高分。而招商银行在收益可持续能力、风险管控能力方面表现突出,体现了其多年来深耕零售业务市场、“一体两翼”协同共进,以及打造轻型银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降低资本消耗等发展策略已积极成效。
评价显示,大型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收益可持续、风险管控、运营管理、服务与竞争能力等方面仍具有整体优势。股份制银行则普遍在体系智能化、员工知会能力指标方面表现出相对优势,可能与股份制银行成立时间相对较短,员工素质平均水平相对较高,以及在建设高效智能的信息化体系方面具有较好的后发优势等原因有关。
在2014年地方性法人银行(资产规模大于1500亿元)稳健发展能力综合排名中,银行、江苏银行、重庆银行排名前三;而在资产规模小于1500亿元的地方性法人银行稳健发展能力综合排名中,承德银行、市商业银行、银行排名前三。
作为扎根在城市的金融“毛细血管”,城市商业银行在服务小微、支持城市经济发展方面贡献着重要力量。银行作为城市商业银行的业界“老大”,继续发挥领军作用,2014年持续推动转型发展,收入结构向非息收入倾斜,业务结构向小微和零售倾斜。在此次稳健发展能力排名中,各项指标表现均在业内处于前列,且指标间表现较为均衡,以较大优势领先其他地方性法人银行。承德银行则在收益可持续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员工知会能力等指标方面表现突出,在资产规模小于1500亿元的地方性法人银行中排名第一。
在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评价委员会看来,虽然稳健发展能力是一个难以完全量化的复杂系统,但是利用稳健发展能力概念仍能分析出多重影响因素,通过建立多角度的评价指标,从多个侧面对商业银行整体状况进行判断,既可帮助“银行了解银行”,有助于商业银行明确其在行业内的相对,从不同纬度了解自身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可以针对性地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又可实现“认识银行”,有助于社会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中国商业银行的现状和发展态势。
首创“陀螺评价体系”推动行业持续稳健发展
据评价委员会介绍,“陀螺评价体系”指标选取符合全面性、国际性和性原则,获取数据要求定量为主、定性为辅,并具有较好的获得性,评价方案、数据来源以及评价结果则均对外公开,确保透明度和公信力。“陀螺评价体系”指标的组成、权重的分布等也广泛征求了业内外权威专家的意见,主要参与者均为银行业人士。监管机构对陀螺评价体系的设立发布也持积极态度。中国银监会助理杨家才明确表示,“如此量大的银行体系应有一个评价模型。”银监会信息科技监管部、案件稽查局等也为评价体系提供了涉及银行信息科技系统、风险防控等方面的相关监管数据,成为公开数据以外其他重要数据的补充和完善。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微博]认为,“陀螺评价体系”九大维度及其分项指标分别左右着“陀螺”的安全性与效率性考量,寻求自身的平衡,不但对银行业整体的稳健发展提出了标杆与方向,而且也为单个银行寻求自身稳健经营的“支点”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巴曙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银行业的力度进一步提升与强化,“陀螺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有利于银行业转型与发展平衡的实现。
在中国金融40人论坛高级研究员管涛看来,“陀螺评价体系”是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银行业现状的稳健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抓住了银行业稳健经营的核心内容,将机构之间难以直接类比的事项转换成为可以间接比较的能力评价。“它与现有的、市场上存在的各类评级体系最大的区别有三个”,管涛表示,“一是全面,强调稳健与发展并重;二是系统,评价层次度、宽视野;三是客观,评估结果客观,可量化、可比较。”
记者了解到,在首次稳健发展能力评价过程中,除大行支持参与外,部分中小银行表现积极,一方面,近些年中小银行由于后发优势,部分业务发展势头很快,希望通过行业排名得到社会和行业认可。另一方面,管涛认为,通过分解细化评价指标,一些抽象问题具体化,可为中小银行在诸如健全公司治理、完善内部管理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于大银行,管涛认为,对照“陀螺评价体系”指标,可能主要是借鉴参考,注重经营方面安全与效率的统一。
课题参与人、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指出,从短期看,基于“陀螺评价体系”的评价,商业银行能快速定位自身的不足,明确风险管理和稳健经营在业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中长期看,“陀螺评价体系”的引导将有助于推动商业银行转变经营,加快业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转型,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陀螺评价体系’的推出能够进一步帮助不同规模的商业银行明确未来的市场定位,推动中国银行业的市场形成差异化发展的特色。”连平如是表示。
从深化金融体制、金融稳定的角度看,经历了30多年式的深刻变革和发展,中国银行业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金融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也已成为我国金融转型发展、深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排名不是目的”,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微博]的总结一语中的,“通过构建稳健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对稳健发展综合能力及单项能力进行科学评价与排名,来监督、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健康发展,使商业银行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有力、健康的金融保障体系,这才是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能力指标体系建立的应有之义。”
(数据来源:商业银行稳建发展能力评价委员会。)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2015年第6期。